随着中央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各银行纷纷行动,大力布局扶贫开发工作。对于深耕“三农”几十年的农信社来说,扶持黄河滩区的贫困农户发家致富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金融扶贫工作在农信系统内逐渐铺展开来,通过多年来农村金融工作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如何更好地做好此项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当前农信社金融扶贫工作现状
由于信息不对称,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得农户的隐性收入难以掌握,如外出打工等收入难以核实,涉农补贴增多,难以有效甄别。部分贫困户已脱贫,但故意掩盖真实情况继续骗取扶贫资金。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在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调查和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
信用环境不理想,坐、等、靠的思想严重。尽管农民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对于贫困户来说,本身经济条件较差,长期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助,坐、等、靠的依赖心理严重。在整体信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扶贫贷款很容易演变成为扶贫资金,最终有借无还,这无疑大大加剧了金融扶贫工作的难度。
小额信贷难以满足扶贫需求。贫困户往往缺乏有效的保证和抵押,为此农信社往往只能向他们发放2-3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但是,小额信贷无法满足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所带来的资金需求。这些生产经营具有所需资金量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初期投入多、风险大以及见效慢等特点,而小额信贷具有还款周期短、放贷与回收成本高、额度小等特点,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贷款风险较大,信贷员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信社对不良贷款追责问责的力度加强,信贷员的风险意识和慎贷意识也明显增强。贫困户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素质和能力偏低,创收的渠道十分有限,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要高于其他涉农贷款,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发放扶贫贷款的意愿不强。
鉴于以上现状采取的措施
建立农村信用体系,降低金融扶贫成本。坚持政府主导,做实评级授信。单靠农信社的力量很难做到精准扶贫,而扶贫工作作为一项公益和民生项目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地方乡政府尤其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对基层农户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农信社应积极积极借助政府的力量,发挥政府在评级授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精准授信,引导农户从“要我守信用”到“我要守信用”转变。
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争取政策支持,降低信贷风险。金融扶贫作为一项公益性项目,政府有责任承担一定风险,农信应主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如建立风险基金,由政府财政出资,按照风险基金放大倍数确定扶贫贷款总额,若扶贫贷款最终无法收回则可由风险基金弥补。
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展“三权”抵押,盘活农村存量资产。农信社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运用新思维,准确把握经济金融运行趋势,更加注重法治思维、更加注重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学习调研、更加注重工作落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开创金融事业的大发展。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利用市场机制,使贫困地区的资源变为资本;通过开展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有效发挥了农村产权的抵押功能,带动了更多金融资源进入农村。
成立村级扶贫产业发展互助社,筹集资金交由农信社具体运行。按照“政府+企业+社员+其他”的模式,由政府、跟进企业、入社农户和社会捐助四方面的资金共同注资设立。管理方式上,在县乡两级分别成立管理机构,由按照章程成立的理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互助社的运行管理,实行民主管理、统一监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以帮扶贫困户为重点,以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为宗旨,通过搭建农户自主参与的组织平台,为贫困农户提供更方便的金融服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的资金主要来源包括:政府筹资;每村至少跟进1户企业,每户企业平均注资;自愿入社农户每户注资;接受的慈善机构和社会捐助资金。坚持“入社有收益、用贷方便,风险可控”的运行原则。在贷款管理方面:(1)借款对象限于社员,用于种植、养殖、创业等富民增收项目;(2)借款总额度为扶贫产业互助社基金的5倍。(3)借款由理事会负责审批,与农信社签订合同后,农信社通过“一折通”打入社员账户。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