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健康中国人系列活动组委会 主办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界之声

理性看待"顶替学籍高考者"

时间:2016-06-20 10:45:26  来源:法治报道  作者:黄煜
导读:江苏省灌南县是距离连云港市区最远的县城,也许是较为偏僻的缘故,这里很少得到外界的关注。今年6月,一封实名举报信打破了小县城的平静。信中称,如今在当地担任公职的一对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学籍考入大学。

  江苏省灌南县是距离连云港市区最远的县城,也许是较为偏僻的缘故,这里很少得到外界的关注。今年6月,一封实名举报信打破了小县城的平静。信中称,如今在当地担任公职的一对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学籍考入大学。(人民网 6月19日)

  一篇《江苏疑千余人顶替学籍高考 顶替者含当地官员》的报道特别抢眼球,刚看接触文章时,笔者以为又是关于冒名顶替上大学的龌蹉行径,但细读下来才知前因后果,并不由得陷入沉默和深思。特殊时期不够完善的高考制度、学生靠上大学改变命运的紧迫性、学校追求高升学率的压力、户籍管理制度漏洞下的人为因素等共同编制了顶替学籍参考的事情来。但这与窃取他人高考成果、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卑劣手段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在那极难考上大学的年代里,这些顶替者本身就是学校经过精挑细选的落榜生,是往届生中的佼佼者,他们靠的是真本事、真学识,靠的是挑灯夜读与加倍付出而考上的大学。因此,就事件本身而言,他们虽违反了当时的制度规定,但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当时的教育部门在高考前设定了预考过关分数线,没有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而是按照应届生75%过线比例划定分数线,往届生按照25%过线比例划定分数线,造成往届生比应届生高出100多分才能参加高考。正由于当时教育部门制度设计时的门槛诟病,这些靠真本事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只能提心吊胆、憋屈辛酸地改性换名,过着隐忍的日子。

  据报道数据反映,仅江苏就疑有千余人顶替学籍高考,而且这其中不少顶替者已成长为机关职能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甚至是当地重要的官员。据知情人透露:“除了学籍相关信息被他人使用外,其他方面并不受侵害,身份证号都是另外的,相当于社会上多了个同名字的人而已。”从社会危害来讲,他们除了用了别人的学籍和名字外,其实没有对任何人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却成了改革开放后,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笔者看来,就该事件的处置,考虑其利弊应是综合的、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因为里面含杂着当时教育部门高考门槛的设计不合理因素,以及高考人本身对该情况并不了解的无恶意态度。因此,如果从价值利益最大化去衡量事件的对与错,那么从结果上看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来说都是百利而无害的事。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在那个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年代里,我们不该向顶替学籍者兴师问罪,不应该去责备为了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方,也不应该用现有的观念去责备当时教育部门采取的不公平方式,因为当时的录取名额是严格控制的,与其滥竽充数还不如让能者上位。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应该是反思如何避免此种闹剧的再次产生,应该如何尽量去避免人为因素的不合理造成人们铤而走险的事实再次出现,如何在制度设计时让制度更有利于发挥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

  笔者看来,过于纠结和如何去惩罚顶替学籍者意义并不大,面对带有时代印记的后遗症,社会舆论应该多些理性看待事情的来龙去脉,用理性分析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对现状的利与弊。因此,笔者呼吁,与其让他们承担法律上的事实后果,还不如让同样是受害者的他们继续发光发热,用真才实学回报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