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作为扶贫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已有43万干部被选派到贫困地区进行驻村帮扶。这些扶贫干部多是70后和80后,他们面临的贫困现状和问题,可能是山外的你无法想像的。扶贫干部所见、所闻,所思、所惑是什么,新华社记者在扶贫调查路上专访了一批下派扶贫干部。(新华网6月23日)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这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最大的民生工程。而将这么一副重担压在扶贫干部身上,怎么看都觉得有点靠不住,姑且不说这些扶贫干部的能力水平怎么样,就是他们能不能待得住都是个问题,但我们的党和人民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扶贫干部身上,可以说,扶贫干部责任重于泰山,当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43万干部派下去了,还没听到什么好消息,等来的却是一片“困惑”之声。扶贫干部有这些困惑是完全正常的,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现在需要帮助的都是最穷的那部分人,这部分人致贫的原因很多,可以说是极其复杂的,一个村可能都有十几种致贫因素,而且很多都是多种因素叠加,驻村扶贫干部凭什么来扶贫,仅靠1个人,未免也太不现实了,要懂得借力,更要懂得借势。
每个地方的致贫原因都不相同,每个贫困村的现状也都不相同,扶贫难,不是难在扶贫干部能为老百姓做什么,而是难在他能带领老百姓做什么,既然是去扶贫,当然是要带领大家干事业,“真刀真枪”的大干一场,让大家都脱贫致富。可是到底该怎么干,又有几个扶贫干部能够想得清楚,就算能想清楚,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实干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能够发动群众跟着他干,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也都是“困惑”。
扶贫干部来扶贫,他们带来些什么,是是否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的最关键因素,能带来项目和资金自然是最受欢迎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扶贫难,就难在必须为大家找到一个长期的谋生手段,只靠一时的救济和帮扶,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现在一些地方的贫困群众,没有心思搞生产、促发展,就等着国家的帮助和救济,扶贫干部带来了资金和项目,他们就热烈欢迎,等钱分完了,项目结束了,就等着再换个扶贫干部,再要资金和项目,这些人就是患了“思想病”,这类情况在贫困村中并不罕见。扶贫干部带来资金和项目,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道,要进一步反思这种方式,不要动不动就给钱、给项目,这样只会养懒汉,对扶贫无益。
扶贫再难,也要做下去,而且干部驻村扶贫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不过要充分发挥扶贫干部的作用,不能简单的只派人过去就了事,而是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要让他们真正的驻进去、住下来、干起来,否则就真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形象工程。
扶贫攻坚才刚刚启动,还有5年的时间,还可以做很多事。在起步阶段,有“困惑”是完全正常的,而且这也不单单是扶贫干部的困惑,也是全社会的困惑,有困惑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解惑,只要真正的用心去做,相信驻村扶贫干部还是大有可为。扶贫干部完全可以将驻村扶贫作为人生的一大挑战,如果做好了,相信你会前途无量。这是一个很好的干事平台,也是一个充满荆棘的前进之路,如何走好,最主要还是看驻村干部自己。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