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长王安顺表示,北京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大气污染得到改善,其中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京华时报》 1月19日)
一段时间以来,雾霾天气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路上带口罩的人日益增多,关注空气质量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人们时不时抱怨调侃一番,各种防雾霾产品销量直线上升。显然,雾霾已经成为大家不愿看到却又必须面对的问题,给我们的幸福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深究一下雾霾的根源,天灾与人祸相比,人祸更多一些。虽然党中央一再强调官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但一些官员盲目崇拜GDP,只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显绩,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一些地方政府无视科学发展观,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结果欠下一大堆环境债。
如今国人的共识是,雾霾是一种人为灾害,所以应当人力解决。但是,在国内各个城市通行的方法都是陷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汽车排放有份——好,禁行;工业污染有份——好,控制指标。仍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对于公众,环境监测数据是国家机秘,PM2.5的问世,众所周知还是在这两年,且迫于无奈。
治理大气污染,涉及历史、区域协作、利益格局调整等多方面因素,是无法依靠一地资源、一时之效即可治理的系统工程。即使投入大量资源,短期内政绩也难以彰显。但是,民意所望,就应是施政的重点方向。
为应对引起公愤的大气污染,治理雾霾,相关部门应多管齐下,一是治霾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该对雾霾的成分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搞清楚污染源究竟在哪里,空气中的雾霾有多少来自于汽车,有多少来自于工厂,有多少来自于街头粉尘,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又有哪些是不可以控制的。只有这样,治霾方案才是科学的,我们才不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二是制定严格的大气排放标准,并成立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落实。三是支持技术研发,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治污技术。四是要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应重罚那些工艺落后的排污大户,让排污者倾家荡产,甚至让排污企业彻底死去。五是政府要舍得割肉,要打破对GDP的崇拜。六是从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彻底改变多头监管的局面,并赋予执法部门必要的权力,让效率高效起来,从严惩治排污者。
生态环保是全社会的事,没有任何一个季节、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人能独善其身。让空气清澈,让天空变蓝,必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铃铃)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