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一位老师发现人教版新版初一语文书上有错误,并指出30多处,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近日记者获悉,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在其网站人教网发出《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致歉信》,表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确存在6处错误。(见昨日本报A10版)
教材作为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其权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教材被曝出现低级错误,也频繁见诸报端。比如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北京一所学校听课时,就发现该校使用的地理教材,对我国行政区域划分有错。而按照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才属合格。检视之下,不少教材的差错率已明显超过该项指标,具体到此次人教版教材的6处错误,其错误性质更属严重。
就教材而言,其出版流程理应高于一般出版物。采、写、编、校也应有足够充裕的时间权衡。然而,检视现实,这种对教材审核流程的神圣期望,却可能是普通公众的一厢情愿。近年来,图书出版规模急剧膨胀,而出版队伍却相对更新缓慢。以教材而论,其编纂队伍不仅要编辑教材,也要承担其他的编辑出版任务。在多出书、快出书的氛围下,质量很难保证。
而所谓的把关环节,更是混乱得一塌糊涂。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原本规定,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列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选用。但受种种因素影响,我国教材市场并未完全形成自由竞争格局,各出版社的教材,其发行渠道多是通过行政征订,派发到各所学校。所谓“供学校选用”根本是一纸空文。至于所谓的教材审核部门,在不少地方,与当地教材的编辑队伍乃是一套人马,自己监督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也就无所谓监督。
理清这样的逻辑,再来审视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此次教材出错的道歉声明,就不难看出其中的表演味道。因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出版物,除基本的阅读功能外,它还承担着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重要职能。仅仅一句道歉,就想将此事画上句号,未免显得对教育毫无尊重。更何况,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颇深,看似不起眼的几个差错,实则可能影响巨大。因而,弥补错误造成的影响,需要相关出版机构拿出实质性的举措,比如召回这一批教材,加快印订修正版,发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上。又或者,如新闻中的相关教师所言,通过文件的形式,把错误的情况以及更正说明层层传递至每一所学校。而反思显然不应局限于某一家出版社,对相关部门而言,此事的曝光也应成为一个提醒:频繁爆出差错的教材,亟待建立一个严谨的考核与召回制度,重塑教材的权威,捍卫教育者的尊严。(杨兴东)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