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变革,统账结合养老保险体制力图一方面体现效率:将职工个人的贡献(缴费)与获益(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在某种程度上结合起来,使其从理论上来说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又体现公平:社会统筹部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养老金领取者进行了收入再分配,这正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
而多年实际运作的结果却表明,我国个人账户“空账”的规模在逐年扩大。最近的报道则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已经形成了1.3万多亿元的空账。
笔者认为,当前出现的巨额“空账”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成本未能及时化解所致。由于统账结合制度是在现收现付以及没有任何基金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当前工作的一代不仅要承担上一代的养老责任,而且还要为自己积累养老金。由于退休人员的增长比例远远高于在职职工的增长比例,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象不可避免。
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就是将个人账户由“空账”到“实账”。而弥补“空账”必须从解决转轨成本和历史债务入手。在中国由现收现付制退休金制度向社会化统账结合制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数千万国有单位中的老年职工在旧制度中的养老金权益很自然地形成了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历史债务”,这笔历史债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巨大负担,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找到理性解决方案。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职工低工资基础上积累的养老权益形成的国有资产由政府管理相对应,由“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制转换过程中的基金缺口理应由政府承担。政府应坚持实现个人账户逐步“做实”的目标,积极化解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的支付危机。可通过国有股部分转持养老基金以及每年国有企业分红补贴养老基金的办法有效弥补现有的养老金缺口。
此外,还应进行社会统筹制与个人账户制相分离的运行方式改革。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实账积累的个人账户由于管理成本高、待遇不确定、资金风险大等原因,对政府、社保部门和参保者个人并非总是最理想的选择。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市场容量较小,投资工具贫乏,政府理财能力不足,一旦有风险,其后果是无法预计的,也是政府难以承受的。此外,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保障未来资金缺口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表现的是国家未来的负债,不是个人的负债,不是简单地通过个人积累就能解决的。当前参保者个人对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关注度不高,就是这个原因。统账结合的个人账户既没有增进效率,也不可能解决人口老龄化情况下的退休收入保障问题,因此应该尽快分离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
改革的方案或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适当调整养老金体系的层次划分范围。第一层次为政府经办的、强制实施的、财政兜底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亦即现行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基金部分;第二层次为政府强制实施的、基金积累制个人账户养老金,即现行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部分;第三层次是政府财政或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单位和个人自愿购买的养老金,包括团体养老保险、职业性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等。第二种是随着职业性养老保险的建立,在条件成熟时,将现行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部分从基本养老保险中剥离,使之与职业性养老保险制度整体衔接。一旦完成制度整体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则由政府统筹,统一由中央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税的形式征收,并统一管理和支付标准,最终发展成为体现公平原则的国民养老金;而职业性养老保险则在政府的监管下,由各雇主自行举办,雇主和雇员分担缴费责任,采取个人账户式的基金积累模式,并由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基金理事会,对职业性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体现效率原则。第三种是将现行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做成第三支柱,即自愿的储蓄性养老保险,使之与第二支柱的职业性养老保险一起成为基本养老保险最主要的补充性养老保险。
由于目前我国养老金管理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各地分散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国家对养老金的管理及资金投资十分谨慎,大部分只能存在银行或购买国债,只有做实的部分可以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这导致养老金个人账户收益率长期低下,养老金在和通胀的赛跑中严重缩水。因此,应适当改变目前的制度结构,将统筹基金集中起来,在中央政府层面建立一个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构,对全部缴费收入进行集中的市场化投资管理,并尽快出台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办法,开拓养老金投资范围,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实现对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化解空账风险。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