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有皓月当空,更有清风阵阵。从中央到地方,连出禁令,明察暗访,多管齐下,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正风肃纪之下,人们普遍感到,这个中秋节过得清新,过出了传统节日的味道。风清气正的中秋,为治理公款送礼、人情腐败等顽疾提供了不少有益经验,也带来更多的思考。
随着反“四风”举措的持续升温,奢侈腐败之风得到有力遏制,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公款送礼、公款吃喝等现象少多了,社会风气也在好转,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但是,也应看到,在清风劲吹之下,也有暗流涌动。“你有你的关门计,我有我的跳墙法”,严管压力之下,一些节日送礼衍生出新变种,有的给礼品穿上“隐身衣”,有的转变成“地下党”,还有的“化整为零”,尤其是“网购+快递”、电子礼品卡等方式让送礼变得更加隐蔽。这些花样翻新的送礼手段,说明送礼顽疾积弊已深,“耐药性”很强,不仅需要下猛药,更要找到病根、打到七寸上。
中秋节前,一家知名家电企业的中秋送礼单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单子显示,送礼范围涉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5个区域,总计人数360人,其中仅某一个机构部门就需要送出280多份礼物。据知情人士吐槽,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老客户都要“打点”,一般部门领导送3000到5000元,部门里的关键岗位1000元,部门里的普通联系人500元。像这样的送礼单、慰问单近年来频频曝光,一些企业为什么不惜血本,甚至顶风而上,去与政府部门搞“关系维护”?
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礼不只是送给个人,更是送给权力。送礼企业实际上是在进行人情投资,打点好方方面面,疏通好各个关节,维护好各种关系,都是服务于企业自身的需求。之所以这样,固然有不良风气的作用,但权力本身的异化更是关键。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从项目审批到资格审核,到盖个章、开个证明,都可能遭遇“玻璃门”“弹簧门”。一些人把手中掌握的公权力和公共资源当成了谋取私利、进行寻租的筹码,助长了送礼吃请之风,让官商“勾肩搭背”现象愈演愈烈,形成盘根错节的灰色利益链条,这正是送礼顽疾难治的深层症结所在。
权力腐化是风气变坏的根源。一些企业“不得不送”,一些基层干部也是“不得不请”“不得不表示表示”,背后隐藏的都是利益交换,是权力失范、监督不力造成的后果。根除公款送礼等顽疾,还需要从制度上着手,打造严密而坚固的制度笼子,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不断压缩其牟取不当利益的空间,使其守住为民服务的本位。
从各地的实践和探索看,改革预算制度,公开“三公”经费和接待标准,就能有效管住乱花钱的手、刹住吃喝风;改革审批制度和决策方式,防止“一言堂”“一支笔”,推进民主决策和公平竞争,就能使吃拿卡要、“跑部钱进”等现象越来越少。因而,“不送礼”的中秋节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破除“四风”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既要在治理力度上不放松,也要在制度创新上有突破,标本兼治,才能让党风政风民风越来越健康向上。(严力)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