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一轮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全面启动,一并亮相的还有去年的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决算。著名反腐研究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在接受采访时称,“三公经费”仅公开还不够,应在预算时就形成由班子集体讨论的“会审”制,以及事后责任追究制;在审计中,公款使用者的姓名、消费理由、消费内容(食谱)到消费地点、消费时间,都要公示,让民众监督。(中新网 7月19日)
如果公款消费能够实现实名公示,那么不仅对民众来说是件好事,对于国家的防腐反腐工作更是利在千秋。从公布的信息看,绝大多数部门的决算都远超预算幅度,2012年的三公消费超过预算达的百分之三十,真的让广大民众难以接受的事实,古语有云: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分则官不值一文钱。某些官员在肆意挥霍老百姓的血汗钱的时候,有没有感觉问心有愧呢?
“三公经费”公开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仅公开并不能完全避免腐败的发生,只是公开却没说清楚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常让民众看得是云里雾里,毫无意义。一些单位的经费公开只有一句话:公务接待费支出多少多少。至于支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支出,何人支出就一概不提了,这些寥寥数语只见开支总额不见支出方向的公务接待费究竟能说明什么呢?一个概念性的数字,让老百姓怎么监督?从何监督?
“三公经费”之所以能成为一本“糊涂账”,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支出渠道的不透明,以及追责问责制度的不完善。政府的经费来源于纳税人,但纳税人根本无权过问这些经费都用在什么地方。有心要监督,却也不知道那抽象的数字该如何去监督,有心而无力。
贪腐都发生在阴暗的地方,要想消除只有放在阳光下暴晒,公开透明是最有效防腐方法。三公经费的公开,不能模模糊糊的一个数字了事,必须要让群众看到公款消费账单,知道消费流向,让群众能够心知肚明。公款消费“实名公示应该”作为政府最基础最常态化的工作,只有公务消费透明化、正规化才能保证政府工作有力开展,社会发展持续前进,更是践行中国梦最坚实的一步。(雅言)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