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审计署发布36个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部分地区土地收入增幅下降,偿债压力加大。6月11日经济之声评论:借新债还旧债,地方债变相融资应遏制。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审计署发布的36个地方政府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部署和有关部门要求,积极处理存量债务,加强新增债务管理,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审计也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隐患。
一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分析部分地区债务规模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二是部分地区高速公路债务规模增长较快,三是部分取消收费地区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偿还面临较大压力。
二是变相融资现象突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加强和银行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信贷投放的从紧,一些地方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举债融资的现象较为突出。2011年至2012年,有6个省和7个省会城市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融资1090亿元;12个省会城市本级和1个省本级通过建设-移交和垫资施工方式实施196个建设项目,形成政府性债务1060亿元;3个省和3个省会城市的部分单位违规集资30亿元,合计2180亿元。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负责人指出,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三是融资平台退出管理不到位。
这次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本级中,有11个省和13个省会城市2012年债务规模比2010年有所增长,其中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债务增长率超过20%。一些省会城市偿债能力不足,只能通过借新债来偿还旧债。这会带来怎样的风险?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此作出评论。
赵锡军:借新债还旧债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流动性的风险,如果新债出现问题,借不到了,旧债还不了,就会出现债务的违约,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资金链条断裂,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借新债偿旧债可以看作债务恶化的标志。从原来项目的风险变成流动性的风险,风险增加了。
审计报告披露,部分地方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但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偿债压力加大。以往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向地方投融资平台注入土地资源来获得银行贷款,土地财政模式如果遭遇房地产市场波动,会对地方政府还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赵锡军:这是很多地方政府采用的模式,通过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来进行地方经济建设,如果一旦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下降,原来已经开工的项目、投资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这个缺口如果得不到弥补,项目就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目前政府面临的债务困境主要跟土地财政有关系,但跟投资、搞项目、扩大建设的冲动也有密切关系。
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比如债务规模增长较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一些地方变相融资问题突出,一些地方还存在违规担保、违规融资、债务资金闲置这些问题。审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这些问题,应当抓紧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督,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什么是最有效的措施?
赵锡军:最直接的措施是要明确借债主体,便于债务统一口径,由地方政府的代表来集中借债,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乱借、瞎借,隐形、不规范的借。同时在使用的时候也避免资金的浪费、闲置等问题。从借、使用到归还的管理都应该形成明确规范的模式,这样才可以避免诸多问题。当然最根本的是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责和财权。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