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多起环境群体性事件。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数量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公众参与程度低,没有为社会监督搭建可靠的制度平台,导致一些项目审批或者建成后环境纠纷不断,甚至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因此,环境决策急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专家认为,有必要按照政府是责任主体、企业是治理主体、公众是监督主体的思路,建立健全政府-公众-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商对话机制。
让环境决策全过程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可以实现企业公众顺畅沟通和官民良性互动,提升公众对环境决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化解重大环境群体性事件,维护程序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期,因为听说昆明要建PX项目,近3000名市民聚集到昆明市南屏广场上抗议。比昆明更早,PX项目在厦门、大连、宁波先后遭到当地群众反对,网络上更是一片声讨。一系列环境群体性事件让PX这个二甲苯的英文缩写从一个专业术语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与此同时,“PX有剧毒、会致癌”的说法也逐渐流传开来。事实上,这些说法缺乏科学根据,PX在中国已经被重度误解和妖魔化。作为化学界公认的一种低毒物质,PX的毒性低于食盐、阿司匹林、咖啡因和尼古丁。
一个其实并不危险、在国外属正常的PX项目,却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掀起轩然大波。为什么PX等重大项目工程频繁遭遇公众反对?该如何处理好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群众满意度的关系?
专家认为,这一系列环境群体性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上新项目必须先让论证走在前头,而整个论证过程一定要让社会的民意代表参与进来,光专家参与不行。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公众对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参与环境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实践证明,解决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进,还需要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公众的力量需要政府有序引导。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