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人讯(通讯员 丁传胜 张德俊)汪茂云,现任安徽省舒城县司法局棠树司法所所长,1965年出生的他,18岁光荣入伍在部队服役16载,1999年从部队转到了春秋司法所,从此结束了部队生涯,并与司法和调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辗转春秋、张母桥、棠树等司法所,是一名转业不褪色的老兵;二十年来,他不忘为民服务的初心,扎根基层一线,坚守司法岗位,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脱贫攻坚等方面,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多次受到上级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的表彰和奖励;2016年度被市司法局表彰为“优秀人民调解 员”;2017年度被舒城县委政法委授予“优秀政法干警”称号,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荣获“优秀公务员”。
“在农村发生的都是小事,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变成大事。我们只有心系群众,热心、耐心、诚心及时处理,才能维护一方平安!”这是汪茂云写在办公桌上的一席话。
他虽然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档案柜里,发现了一本本泛黄的工作记录本,这是汪茂云二十年来调解纠纷的工作日志。他把每个纠纷的成因、诉求、调解经过及结果一一记录在本子上。据统计,他调解的各类纠纷案例共有3000多件。汪茂云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这是工作记录,更是工作总结,常翻常新,积累经验,是调解工作的帮手”。
调解“网格化”,形成信息“千里眼”,处理“顺风耳”;他在实践中独创的32个字调解秘方,为民化解矛盾、解民忧。
凡是汪茂云工作过的乡镇,群众的纠纷矛盾就地及时化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与他创办的服务网格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借助网格化管理,实行人民调解。乡镇司法所为第一级网格,设立民事调解中心,乡党委书记任主任。村(街)为第二级网格,以村(街道)为单位建立网格组,各党组织书记为组长,其他干部为成员。以每个包片村(街)干部所包责任区为第三级网格,即基础网格,包片村(街)干部为网格长,聘请村民小组组长、部分党员、村民代表等为网格信息员。网格化就像司法连接基层的千里眼、顺风耳,能敏锐地感知社会矛盾,及时施策防患于未然。
汪茂云坦言,有了网格化,大到群众上访,小到婆媳纠纷,我们总能第一时间知道,并力求第一时间化解。为了促进网格员调解纠纷的积极性,汪茂云在征得上级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后,实行一定的奖励举措,每成功调解一件奖励300元。
干了20多年的人民调解工作,汪茂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调解秘方”,32字规矩:笑脸相迎、端茶倒水、倾听记录、安抚情绪,调查了解、法理兼顾、思想工作、多方满意。汪茂云正是践行着32字规则,每次都得到成功地调解。他深深地认为,实践中调解是很复杂的,除了掌握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外,还要广泛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行业规范,要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才,这样做起调解来才能得心应手。
2018年6月,该乡邱岗村群众陈寿龙在上班途中骑电动车不幸被施工的电缆线拌倒,造成骨折,被送到县医院治疗。村网格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调解陈寿龙和电信公司之间的纠纷,最终,为陈寿龙争取到了3.3万元的赔偿款,让双方都很满意。
在调解工作中,汪茂云借助警民联调、乡贤调解,发挥大家的作用,化解了矛盾,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力量,维护了社会稳定。
2015年10月,他岳父病世,正在参加葬礼,万里之遥的兰州军区一个电话,他擦干眼泪,立即奔赴军营,成功化解了战士病亡纠纷,部队特送锦旗表谢意。窑墩村在兰州某部服役的张美,因病在部队去世。张美父母和亲戚20多人手捧骨灰盒在部队吵闹,影响了部队的正常军事秩序。汪茂云向岳父的遗像三鞠躬,立即赶到部队,连续调解了两天两夜,终于部队赔偿28万元,及时化解了军民纠纷。事后部队政治处特送锦旗:“军民联手调解显神威”。仅2018年,全乡各类调解纠纷就达400多件,都在乡内化解。
汪茂云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将我培养成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现在我己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但只要是调解群众纠纷,就满身劲头往上涌,人民调解就要为社会治安扑灭“紧急火情”。
在扶贫攻坚走访中,汪茂云听到从小屋里传来的老人喊叫声,他扶起老人,问长问短,成功化解了一起赡养纠纷,在乡村以案释法,传播爱的孝心。
2017年4月,汪茂云下乡在棠树村扶贫访问,听到91岁潘老太的喊叫声,他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查清了情况。原来老人有4个儿女,因互相攀比,对老人生活不管不问。汪茂云得知情况后,立即责令4个儿女赶到现场,耐心说服和调解,最终4个儿女低下了头,达成了每人轮流护理老人的协议。一个月后的傍晚,汪茂云又特地赶到潘老太的家中,看到潘老太达到精心护理,会心的笑了。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只要信手拈来,就是一种善行;当人民调解可以帮助时,我们应勇往直前,世界将因我们的举手之劳,变得更加美好”。汪茂云在全县司法调解大会上的发言,赢得了掌声一片。
窑墩村河湾组87岁的罗志友,每次见到汪所长总是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原来2018年5月,老人也因为儿子赡养问题而求助汪茂云,是他耐心调解,将罗志友8个子女召集到村部,给予严肃的法律教育,并要求每个子女写出悔过书张贴,这样不仅处理好了罗老汉的“心结”,而且教育了众多村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保护农民工权益,是司法调解工作的重心。提出司法建议,建章立冶,完善地方法规,从根本上杜绝工伤事故的发生,这是汪茂云在调解工作中深刻反思的问题。
棠树乡是农民工输出大乡,全国各地均有棠树的农民工,工伤事故时有发生,他每年都奔波各地为农民工维权。2018年6月,家住路西村的农民工赵明,在浙江省玉环市打工时从4楼坠落底楼身亡。赵明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妻子是家住云南省的残疾人,家庭经济本身就十分困难。汪茂云得知情况后不顾自己身体不适,第一时间赶到玉环市现场处理,分清了各个主体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最终获赔77万元。
汪茂云举一反三,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司法建议,针对无证,无施工资质为农户建房而发生工伤事故的处理和防范写出了建议书,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棠树乡党委书记胡俊提到汪茂云赞不绝口地说:“他扎根基层,心系村民,不忘初心,担起调解重担,为全乡的法治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