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健康中国人系列活动组委会 主办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生活

梅花精神 中华之美

时间:2020-07-27 11:05:11  来源:健康中国人  作者:天鸿 天溪
导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具有天生的丽质芳姿: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芬芳袭人,以它的高洁、顽强的生命力、谦虚淡泊的品格,给人以催人奋进的激励。梅历经冰雪,不惧严寒,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梅花与松、竹并列挺立,被誉为“岁寒三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具有天生的丽质芳姿: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芬芳袭人,以它的高洁、顽强的生命力、谦虚淡泊的品格,给人以催人奋进的激励。梅历经冰雪,不惧严寒,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它是花中的君子,惟有它是冬之友。你看它,越是寒风凛冽,越是银花数点,枝头怒放,灿烂芬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为了唤醒百花烂漫的春天,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万物复苏之时,梅花却悄然离去,是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在风雪中向人们报告春天的信息,有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慢慢地,梅花就成了我们中国人精神的寄托和升华:气质高洁,坚韧不屈。

  1929年国民政府提议将梅花作为国花,认为梅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趋向、情感脉络和道德标准。梅花是中华民族之魂,被尊为“国花”,梅花自身的形态之美包括梅花的色、香、形三方面,个性明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中国美学又十分强调“以形写神”“ 形具神生 ”“神采为上”,因此非凡浪漫的想象与精妙的比喻,使之神籁自韵,神采活现。

  早在秦汉时期,“梅”就已经在文学作品中了,如《诗经·四月》里的“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警世贤文·勤奋篇》里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别具神韵,从南北朝起到唐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百姓,无人不爱梅,无人不咏梅。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赢得人们的喜爱。古往今来,不知留下了多少赏梅赞梅的锦绣诗文。文人们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坚守高尚的节操;革命者用它来鼓舞自己的斗志!

  古人写“梅”,有用它表示时令的,如王适的“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也有托它言志的,如吴承恩的““百花头上占排场。问他桃与李,谁敢雪中香”;陆游的“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还有借它传情的,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和民间诗歌“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古人对梅花清香独特的描述有“天与清香似有私”,“风递幽香去”,“清香无以敌寒梅”,“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一夜吹香过石桥”,“欲托清香传远信”等,都生动地描摹出梅花韵意高雅的清香。

  梅香沁人心肺,沁心入脾,令人心旷神怡。朱熹因此称为“真香”。梅香清幽独特,别具神韵,非它花之香所能比拟,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试摇枝上雪,恐有夜来花”,“云来去,数枝雪”,“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些诗句或赞梅色同雪,或疑梅似雪,或指梅为雪,均以叹赏梅花的莹洁无瑕。梅花其色、香、韵、姿俱佳,疏影清枝,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被誉为花魁。寒梅冰中孕蕾,迎雪吐艳,雪霁梅绽,暗香爽沁,独具风采以其玉骨冰肌般刚正高洁,可敬可仰的崇高品质,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

  《全宋诗》的27万首诗中有4700多首与梅花相关,《全宋词》近2万首词里的咏梅词有1120多首。宋时的黄大兴还把咏梅的作品编成了一部专集,名为《梅苑》。

  梅花高风亮节,经霜傲雪,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红遍天下,闻名于世。毛泽东主席曾评梅花《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风霜雪礼,红梅绽放,清香隽永,枝干苍劲。陈毅将军曾圣赞《红梅》“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绽开五瓣,象征梅开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

  梅花乃冬的灵魂,用它素雅的清香,默默芬芳着冬的心房;它坚毅不屈的性格,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间;用它那抹娇羞色的嫣红,将生命之灯点燃。

  历史记载中国画以梅花入画始于南北朝,到了宋代僧仲仁才开始盛行,称为“墨梅始祖”。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画梅名家有:南宋扬无咎,元代王元章(王冕,酷爱梅花,自号梅花屋主),明代陈宪章、王谦、盛行之,清代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现代齐白石、关山月、朱宣咸、董寿平、王成喜等等。

  梅花色彩众多,品种达300多种。其中有紫红、粉红、翠绿、淡黄、纯白等等。其花开红似丹霞热烈明艳、绿似翡翠富于生机、白如碧玉冰清玉洁、黄的腊梅如沐春光、紫的华贵高雅,蓝的纯洁幽雅,花开清香四溢,花色美不胜收。尤其白色与冰雪相和谐,傲骨挺立在风雪中,他的精神令人敬佩,他的品格让人喜爱。中国人以其细腻、微妙的神工妙力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浮想联翩,将嗅觉的感受转向视觉、味觉和触觉的升华。

  梅花的形态可用:“疏”、“瘦”、“古”三个字来概括。“疏”不仅指出梅花的疏密程度,而且与中国人“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审美习惯相一致:“疏影横斜水清浅”、“疏枝横玉瘦”。“瘦”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美即神清骨秀,“书贵瘦硬方通神”,“瘦骨清相”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形象。“尚馀孤瘦雪霜姿”、“蕊寒枝瘦凛冰霜”。中国人在创造梅花美学时,除体现梅花自身的形态美之外,还借助与其他景物的组合,创造更丰富、广阔的意境之美。

  梅花是草木中的杰出代表,蕴含着自然的神采焕然规律,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找到美。“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数点梅花天地心”。“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等诗句则寓意着中国古代哲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梅花之美让人愈加体会中国哲人意识到人的伦理道德与自然规律有一种内在的密切联系,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和绘画等学科的关联。两者在本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

图片 2.jpg

(鸟虫体书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侯新桥题字)

  古籍《尚书·说命下》中以梅喻人开始,借实用以比德。从而开启了梅从实(食)用到文化的内涵。梅花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文化基因,经历完成了从梅子→梅花→梅花文化→梅花精神的提炼与升华过程(梅,被称为“报春花”。它早春开花,后生叶芽。梅的核果可食用,可入药)。

  被喻为梅花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成功地领导了全国梅花事业的发展,由江南的梅花跨越地域在北京“安营扎寨”,实现了“梅花万树,南北齐开”的梦想。同时他编辑中国第一部大型梅花专著《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梅花》,进而形成了花卉品种分类的中国学派。使梅花的科学栽植及其文化研究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一直使用人类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华夏古汉字是一种美伦美奂的像形图画,文字让人回味震撼。上古汉字蕴含了天启神示,文字把人类最原始的梦思锁定在其中,文字就像一条鲜红的丝带,穿越着时空的隧道,将人心带回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文字活着,让历史说话。

  ”华夏古文字记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故事,苦难中历练出圣洁荣耀的生命。数九寒天里,那傲然独立、剪雪裁冰的高洁形象,象征着铁骨铮铮、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不畏严寒刚毅雄杰,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古梅“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刚强、沉雄坚毅之美,如“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铁干铜皮碧玉枝”。几千年来,以坚贞气节鼓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有一首《梅花》歌词是这么写的,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奋斗的精神,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看那天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她。冰雪风雨她都不怕,她是我的国花。”

  梅花 梅花 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 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那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梅花 梅花 满天下 愈冷它愈开花,

  梅花坚忍 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那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 它是我的国花!

图片 3.jpg

  《说文》木名,梅也。《尔雅·释木》时,英梅。《尔雅·释木》梅,枏(楠)。《陆璣·条梅疏》似豫章大木也。《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礼·内则》梅诸。《注》雀梅。《尔雅·释木》朹檕梅。又《越郡志》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又梅梅,犹昧昧,居丧之容也。《注》状如梅,子赤色似小柰,可食。又《埤雅》江、湘、两浙四五月闲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蒸郁成雨,谓之梅雨。《四时纂要》闽人以立夏后逢庚入梅,芒种后逢壬出梅。又杨梅,果名。《礼·玉藻》视容瞿瞿梅梅。又州名,属广东。《南宋·地理志》改敬州为梅州。又姓。

图片 4.jpg

  《广雅·释草》花,华也。《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艸微信截图_20200727110951.jpg,郑氏曰:微信截图_20200727110951.jpg,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汉书·张衡传》百卉含蘤huā,古花字也。又《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岁再三花。《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并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馀,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

  非遗“梅花篆字”传承人王洪军先生说:早在商朝时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历史上“梅花篆字”经历了商、汉、唐、宋、元、明、清诸朝的风雨沉浮。到了汉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他以 “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浑然一体,自在天成。古人爱梅、赋予了“梅花篆字”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也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块活化石。

图片 5.jpg

(梅花精神 中华之美 非遗“梅花篆字”传承人王洪军题字)

  中华文化积厚流光,其梅花精神却历久而弥新,梅花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早已完全渗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梅花象征正气满乾坤的中华精神!中华民族要崛起实现伟大的文化复兴,不正是需要梅花精神吗?(天鸿 天溪)

责任编辑:05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