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健康中国人系列活动组委会 主办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山西忻州古城:久经风霜,浴火重生

时间:2020-08-20 14:31:20  来源:健康中国人  作者:贾倩倩
导读:忻州古城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因繁荣富庶而得“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赞,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更具“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名,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

  忻州古城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因繁荣富庶而得“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赞,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更具“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名,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

图片1.jpg

  忻州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忻州古称九原县、秀容县,故忻州古城又称“秀容古城”。

  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

  忻州市政府心系古城发展,与袁家村共同打造“忻州古城”项目,致力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景象,打造一幅悠然恬适的《家乡归梦图》 。

图片2.jpg

  古城以新业态保留老字号老商业的古城记忆,恢复忻州古城具有典型代表的老字号。并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民间手艺、传统文化在古城物化、活化,得以活态传承。一店一品,呈现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美食和游住体验。在这里领略古城的人文风情。丰富古城夜间经济,为古城注入活力。

  忻州古城以“中国杂粮之都”为支撑,五台山佛教文化为牵引,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布局载体,是集温泉康养,文佛融合,佛食融合,食沐融合,商旅融合;以忻州文化和十五县市区风情为创作主题,以古城街坊商业生活形态为创意元素,打造集文化展示、商业休闲、民俗娱乐、手工创意、民宿体验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图片3.jpg

  一、四个城门

  忻州古城原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东、西、南、北门。

  东门为“永丰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献佳合北”。1945年城楼被毁。

  西门为“新兴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九峰雄峙”。城楼毁于解放前。

  南门为“景贤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楼梯三层,构思精巧,楼内无柱,拇指台阶,三层檐下正中悬挂“三关总要”匾额。1972年拆毁,2002年重建。

  北门为“拱辰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总高28米,宽7间,深4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整个城楼红柱蓝瓦,富丽堂皇,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二、遗存的古迹(古城地标)

  除了北门城楼保存完好,东门、南门和西门只遗存有门洞。遗存的古迹主要有秀容书院、关帝庙、文庙、泰山庙、财神庙等。今天在得到充分保留和维护的基础上,也在焕发新的色彩。

图片4.jpg

  (一)秀容书院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

  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

  书院适合在白天拜访,但在夜幕降临后来到书院高处可以一睹下方让人印象深刻的古城灯火夜景。

图片5.jpg

  (二)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南街的关帝庙巷,是为祭祀三国时期的忠勇名将关羽的寺庙。据庙内碑文记载,该庙始建于唐朝,根据《直隶忻州志》里面的记载得知重修于明嘉靖三十四年。

  (三)文庙

  文庙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坐北朝南,琉璃碧瓦盖顶的照壁上龙飞凤舞,三进大门棂星门雄伟壮观,单檐顶式大成殿依然耸立。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殿内木阁中塑有先师孔子巨型雕像。1977年3月8日大成殿不幸毁于大火。

图片6.jpg

  (四)泰山庙

  泰山庙位于泰山庙巷西北侧,始建于初唐,宋代和明嘉靖十年扩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修。作为道家场所泰山庙掌管着人间吉凶祸福,主司生死,调节风雨的一个综合职能。

图片7.jpg

  (五)财神庙

  财神庙位于城内南街村财神庙巷,和泰山庙形成“丁"字形。建筑坐西朝东,始建年代现在已不清楚,在2007年6月份成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8.jpg

  (六)元遗山祠堂

  遗山祠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秀容古城内南北大街,是为纪念我国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先生修建的。忻州遗山祠于2010年9月26日重修落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

  遗山祠是后人凭吊先贤之所在,是文化传承之象征,新建的元遗山祠整个建筑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大门、正殿、偏殿、耳房等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建筑,遗山祠重修落成奏响了传承中华文脉、打造忻州人文品牌、建设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最强音,树起了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

  三、城墙

  忻州城墙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尺,全部用砖石包砌。此城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阎锡山挖战壕,修碉堡,有较大损毁。解放后,由于城区建设,城墙逐步有所拆除,现东南西北四面仍有断壁残垣。

  忻州老城“跨西岗而城,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塬”。今日所见忻州老城面貌,盖是同治七年修葺后的遗物。城门楼不只是标示雄伟,而且有其实际的军事用途。城门西侧有供人登临的道路,城墙上设城堞,又名城垛。垛与垛之间称垛口,垛上设垛眼。城垛是城墙顶上的小墙,它始筑的时间要早于城墙包砖。

  忻州老城平面近似方形的多边形,周长九里二十步。城垣依坡顺势蜿蜒起伏,呈曲线形。城垣内边四面均为缓坡形,遇有敌情,军民蜂拥而至城墙端。

  城垣西北角为钝角,东南角的城垣高度最低,这是“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在城市建筑上的体现。”

图片9.jpg

  南城门楼作为古城的四大城楼之一,南城门楼是当下客流量最多、最受青睐的城楼。在夜幕降临前游客可以登上宽阔的城墙漫步、眺望。

  四、特色巷子

图片10.jpg

  (一) 秀容北巷

  连接兰墙底巷与秀容巷的小巷,以特色小吃、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古装体验为主要特色的街道。

  (二)秀容巷

  连接南北大街和秀容书院的宽阔主干街道,饮食与其他店面类型丰富。

图片11.jpg

  (三)关帝庙北巷

  处于秀容北巷与秀容巷相交处的南侧,是以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古装体验为主要特色的街道。

图片12.jpg

  (四)泰山庙巷

  在城内北侧,以丰富多样的饮食为主要特色的主干街道,还有按摩、采耳等项目的店铺。连接多处北侧和东侧的小型出入口。

图片13.jpg

  (五)财神庙南巷

  位于古城内西侧,与泰山庙巷相接,以独特的地方民间小吃为主要特色的小型街道。在其中部有秀容书院的侧门入口。

图片14.jpg

  (六)兰墙底巷

  位于古城中部,平行于泰山庙巷,与多条街道相接,是以独特的地方民间小吃为主要特色的街道。

  五、古城的商业发展

  忻州古城并非完全新建,古城地址位于忻州城南,原先这一片区域本地人称为旧城,建国至今,南北大街两边并未进行过系统的拆除新建工程,新城建在旧城以北,原有旧城格局得以保留下来。

  南北大街贯穿古城南北的综合性主干街道,两处古城的主要出入口分别位于其南端和中部,还有多处东侧小型出入口。街内有茶馆、民宿、文创、娱乐、演出活动、特色小吃、现代化的饮食、餐馆等种类多样的店铺,以及几处展示县地方特色的商业化院落(例如定襄县、五台县)。

  古城落成院子600多套,现在已经入驻350多家商户,可容纳十数万人深度游、漫生活,拥有众多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

  在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市民休闲度假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周边居民就业、增收。传承传统地方小吃、保护民俗文化,捍卫食品安全。打造上百家小吃和几十家农家小院主题餐厅和主题民宿客栈,打造忻州人民的城市会客厅。(贾倩倩)

责任编辑:05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