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健康中国人系列活动组委会 主办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人员查询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重庆海龙村巨变的领路人

时间:2013-08-26 17:53: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赵宇飞
导读:2001年,重庆市海龙村还是一个负债7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贫穷落后村。10多年来,这个村的当家人鄢静用过人的胆略、无私奉献和廉洁奉公的精神,引领海龙村走向富裕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宽阔的广场上,一群男女老少跳起欢快的“坝坝舞”,不远处,一幢幢联排康居房错落有致,一个个厂房仓库整齐划一……这情景出现在一个西部村庄——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

  2001年,重庆市海龙村还是一个负债7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的贫穷落后村。10多年来,这个村的当家人鄢静用过人的胆略、无私奉献和廉洁奉公的精神,引领海龙村走向富裕路。

  临危受命 用真情凝聚全村人

  2001年时,海龙村贫困落后,秩序混乱,村民对村干部抱怨失望。当年12月,经过“公推直选”,鄢静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这一年他38岁。

  鄢静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没钱怎么办?他拿出上万元带头集资,筹集了38万元材料费,又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出工,组织了一支百八十人的修路队伍。

  由于公路要穿过村里樊开容家的荷塘,起初她死活不同意给公路让道,带着全家老小堵在推土机前,说就是推土机从她身上轧过去也不让步,除非鄢静下跪求她。

  面对此情此景,鄢静“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这一跪感动了在场所有人,自此,再也没人阻拦修路。不到3个月,这条4.6公里的致富路就修通了。

  有人说,鄢静下跪是“丢了面子”。但鄢静说:“只要能推动发展,面子算什么,不发展才最伤面子。”

  短短一年,海龙村修建了2条村级公路,硬化路面1.4公里,改善了交通状况和发展环境,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村官后,有企业用50万元年薪请鄢静去当总经理,被他回绝了。他说:“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家庭。”

  抓住机遇 用胆略开拓致富路

  如何让穷了几辈人的村庄走出困境,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2002年,鄢静自费考察小岗、华西等名村后悟出:实行家庭承包后的农户分散经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脱贫致富,发展集体经济时不我待。

  2003年,重庆市主城区开始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一些中小企业需要找到新的“落脚点”。在鄢静带领下,海龙村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村里通过向企业出租标准化厂房,组建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迈出做大集体经济的步伐。

  一些村民对此不理解。张治友冲进村“两委”会议室,对着正在开会的村干部大发雷霆:“搞集体经济,无非是让公家的票子落入你们的腰包。”

  村“两委”顶住了压力。鄢静说:“不管受多大委屈,也不能动摇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

  建厂房的资金不够,村干部一起凑了90多万元。企业观望情绪严重,鄢静就动员租住自家房屋的企业第一个搬进村里建的厂房扩大生产,自己不惜每月损失5000元房租。从此,海龙村入驻企业开始多起来,村集体收获了“第一桶金”。

  2007年,鄢静再次抓住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领全村进行“二次创业”。村里动员村民入股200多万元筑巢引凤,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第二年,入股1万元的村民就分红1800元。

  截至2012年底,海龙村共引进企业153家,引进资金25亿元。全村经济总产值达到27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0600元。

  廉洁奉公 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海龙村办公楼下有一个村务公开栏,按时间顺序,一页一页张贴着上个月的收支明细表。其中,收入账和支出账多达数十项,大到数万元的建设费用、小到十几元甚至几元的笔记本、灭蚊水等,都一目了然。

  鄢静常说:“心中有正气,做事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

  集体财务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更需民主决策。海龙村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等,都是由相关党支部负责人深入调研、征求村民意见,拟出初步方案,再提交村党委扩大会议研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议,最终按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执行。

  集体经济强大起来后,鄢静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只是手段,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才是目的。村里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了97套联排康居房,又修建了8公里的柏油路。村里还建立了民生关爱资金,为村民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

  让村民像市民一样生活,也是鄢静的一个奋斗目标。近几年,村里修建了3520平方米的海龙文化休闲广场和宽敞的村级服务中心,村民们在集体生活中感受着从未有过的团结和自信。

  “海龙村的变化日新月异,是因为有了鄢静书记才有了海龙的今天。”有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鄢静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向华西村学习和看齐,把海龙村建设成为‘西部华西村’,让村民变股民,让农民变市民。”(记者 赵宇飞)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