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地处偏远,国土面积144.24平方公里,群众居住比较分散,有汉、仡佬、苗、彝四种民族。因历史遗留问题、境内6家煤矿陆续停产,矿群矛盾、邻里纠纷、山林纠纷等问题突出,治安比较复杂。
2013年10月起,平正乡大力推进警务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一村一警务助理”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引导、防范打击、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职能职责,村级警务室成为民警工作的“落脚点”、掌握社情民意的“信息点”、处理治安问题的“执勤点”、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点”、与群众共谋发展的“助推剂”, 进一步筑牢了治安防线,构建起“人技物配套,打防控互动,干群齐参与、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新型农村警务格局,探索出为群众服务的“1112”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即每月走访党员、企业、上访对象、老干部、困难群众1次;每月召开定期见面会1次,建立葛藤村社情民意qq群1个;招聘2名警务助理到村工作。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投入,打牢村级第一道防线。
实行“一警一村”和“一村一室三员一队”的基本模式。
1、坚持派出所人员兼任村级片区民警,不断增强派出所的一线实战力量,有效确保了村级警务室工作的正常开展。
2、招聘专职的警务助理充实到村级警务室,确保人员需要。
3、由乡政府保障村警务室的建设资金以及警务助理的工资待遇、调解奖励,确保经费需要。
4、实行严格考核奖惩,采取捆绑式、逐级分解的办法,由片区民警考核警务助理、派出所考核片区民警,警务助理与村干部实行捆绑同步考核,考核奖惩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确保警务助理工作到位。
(二)统一标准,实现村级警务室规范化。
1、统一硬件建设要求
村警务室全部设置在所属村办公楼,配备专门办公用房,规范名称标牌和环境布置,设立警务公开栏、治安警示栏和警民联系箱(簿)等,方便群众辨认、求助和办事。
2、统一力量配置标准
实行“一警一至两村”和“一至两村一室三员一队”的基本模式,即派出所包片民警和综治办工作人员协同负责所属村警务室的指导和业务培训,基本做到一室一警一员指导两员开展日常工作。每个片区设置一个警务室,配两名警务助理,以行政村或片区为单位组建专职治安巡逻队。
3、统一工作职责规范
建立警务室、包片民警(综治干部)、警务助理人员、治安巡逻队职责。村警务助理驻村工作,就近接处警,调解纠纷,疏导矛盾,全天候开展群防群治等警务工作。
4、统一运转流程,各个警务室全部建立工作台账,规定所领导及综治办主任每月要有一天时间到警务室接待群众,片区民警和综治办人员每周有两天指导警务室工作。
(三)警民联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由于交通滞后、信息闭塞,再加上乡派出所警力有限,导致群众小矛盾、小纠纷不能及时化解,上访事件不断,尤其在葛藤村最为突出,被群众戏称为“状子村”。
为彻底改变葛藤村治安状况,乡党委、政府围绕“促进生产发展、提升生活水平、整治村容整洁、引领乡风文明、推进基层民主”五个宗旨,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及警务助理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全面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帮助农户理清发展思路,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警务助理将走访、回访、召开定期见面会、院坝会时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理,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汇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想办法、出主意,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望的民生事业做起,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二、经验与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警务助理的关键。
加强组织领导这绝不是一句空话、绝不是一句口号。如果不关心、不重视村级警务室建设,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警务助理就形同虚设,就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也不能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并充分依靠警务助理的智慧和勤劳,才能提高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才能找到适合当地实情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创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才能加快。
(二)发动群众参与是强化警务助理工作的根本
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力量都在于人民群众,必须将政府“要我守法”转变为“我要守法”,在群众中大张旗鼓倡导“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风尚,才能激发出群众守法创业发展的激情和愿望,使群众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不抓住这个根本,一切美好构想都将陷于被动和一厢情愿。
(三)解决群众问题是警务助理工作的重点
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之前一定要多思考、多调研,集思广益,确保民生项目让绝大多数群众受益,且能精准实施,才能确保群众满意度提高,才能增强群众的凝聚力。
(四)完善工作机制是巩固警务助理工作的保障。
该乡葛藤村在工作开展中,探索出为群众服务的“1112”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使该 “状子村”发生了巨大转变,并在全乡进行推广,这一做法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讯员 龚庆波 黄明彦 王安猛)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