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人讯 据人民网-生命时报 发热被称为“儿科第一证”,尤其以外感发热多见。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冷暖不能自调,易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侵袭,或时行疫毒易致发热。其发病前,常有气候骤变、冷暖失宜,或有与外感者接触史,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多兼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恶寒、咳嗽和咽痛等。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记载:“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耐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小儿外感发热若治疗不及时,热扰心肝,易致惊厥、抽搐。目前,临床多用西药退热,虽然疗效较好,但副作用较多,而中药煎剂口感较差难以喂服,因此需要使用简、便、验、廉,且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其有邪者,浸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外感以发汗为治疗原则,可采取药浴,借助中药药力和浴水温热的作用,使全身毛窍开放,腠理疏通,起到温经散寒、发汗退热的目的。《圣济总录》中记载:“治外者,由外以通内,膏熨蒸浴……藉以气达……”,中药浴治疗方法简便、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并且小儿皮肤柔嫩,亲水性强,有利于药物渗透而发挥作用,既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又可避免家长对退热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不良反应,易于在家庭中实施。
药浴疗法根据洗浴部位,可分为局部浴与全身浴。小儿外感发热以全身浴为好,即浸浴头项部以外全身其他部位,因药物接触面积大,浴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透皮吸收及皮肤黏膜扩散,促进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快人体新陈代谢,起到发汗透热作用。家长可在中医指导下选择桂枝、荆芥、防风、紫苏、生姜、川芎、柴胡、升麻、葛根等辛温发汗、祛风活血的中药,水温控制在38℃~40℃之间,每次泡浴20分钟左右,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一日1~2次即可。泡浴后要避风,饮用温开水,并加衣盖被以助药力,患儿出汗要及时擦干。
需要注意,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药浴物理降温,但38.5℃以上则要配合退烧药,并密切观察,若患儿出现呼吸急促、皮肤发疳、四肢冰凉,甚至抽搐等危急症状,要及时就医。另外,皮肤有皮疹、破损及过敏体质者,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中药浴。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宁艳梅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