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里,中方专家在指导当地员工照料鸡苗。
38年前,中国援助贝宁科威垦区建立;4年前,中国第一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在贝宁建成;去年11月底,中国棉花研究专家组到达贝宁,开始进行农机装配和棉花种子试验。参与援助贝宁农业项目的中国专家用无私的奉献和真诚的合作,赢得了当地农民的赞誉。
科威农民胡埃胡表示:“我是个农民,只知道用事实说话,中国人对我们长期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合作,是对‘中国威胁论'和所谓‘新殖民主义'的最有力的回击。” 贝宁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埃布埃西的话说得更为形象:“土地不会撒谎,有多少耕耘,就会有多少收获。”
38年前,贝宁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如今,不少当地人靠中国农业技术发家致富
下午3时许,几名农民正在机房碾米。门外晒场上,埃布埃西摇动着扬场机,汗水爬满了他的额头。他瞅了一眼身旁同样忙碌的农户,看了看不远处的中国专家,手一直没有停下来。
雨季就快到来,新的秧苗已种下,自附近河中引来的清水正汩汩流入周围数百公顷稻田。稻田里侍弄秧苗的农民们正盘算着几个月后将迎来新一季稻米丰收。
这里是距贝宁经济中心科托努约150公里的科威垦区。埃布埃西每年都会在科威待上几个月,从事研究和生产,今年已是他在垦区的第七个年头。
“中国人帮助开垦垦区之前,贝宁国内种水稻不多,知道大米滋味的人少之又少”,埃布埃西用手擦了一下额头,向本报记者介绍说,“现在人们尝到了种植水稻的甜头和劳动的快乐。”
科威垦区始建于1976年,自1990年起,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便开始在贝宁莫诺省的德伟、祖省的科威两个垦区工作,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垦区经营管理并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技术组目前在两个垦区共有8名工作人员,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师、机械师、农艺师等。中国援贝宁德伟、科威农业技术组组长张庆玉向本报记者表示,“德伟垦区现采用旱直播栽培技术种植旱稻,科威垦区则通过水渠引水灌溉,每年两季,并尝试栽种三季。”
“这周围原来都是荒地,垦区最早只开垦了96公顷土地用于种水稻,现在已扩大到350公顷。”40岁的科威垦区管委会负责人菲力高兴地说。菲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水稻,技术都是从中国专家那里学来的,使用的器械也都来自中国。“管委会现在包括206名男性成员和41名女性成员,所有人都是生产劳动的好手。我们又新买了200公顷地,不少亲朋好友和垦区周边居民来向我们请教水稻种植技术,以前不愿吃苦的人现在都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47岁的管委会成员胡埃胡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他的两公顷地这一季收获了13吨稻谷,可以碾出9吨大米,每吨米可卖到30万西非法郎(约合3800元人民币)。 他说,“中国农业技术让贝宁农民找到了致富的法宝。如今生活富裕了,5个孩子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除了在自家土地上的劳作,我还用学到的技术指导了垦区外的8户农民,把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传授给更多的贝宁农民。”
以前,每公顷玉米产量约800公斤;采用中国技术后,每公顷产量增加到了3.5吨
位于赛美市的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距离科托努约半小时车程,该中心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国首批援非14个农业示范中心中第一个建成的,在经历为期3年的技术合作期后,已于2013年10月进入转型期。
“该农业示范中心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国际农业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我们主要在玉米种植、蔬菜种植和蛋鸡养殖3个方向努力”,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主任黄俭平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心先后试验种植中国玉米品种10个,贝宁当地玉米品种8个,优选国内和当地蔬菜品种10余个,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21期培训班,累计培训1331人次。
“21期培训班当中,我们有8期走出示范中心到现场授课,并在田间地头进行示范,用整整一天时间传授关键技术点”,黄俭平说,走出去授课不仅受到农户欢迎,还吸引来很多当地官员和媒体记者。“产量最能说明问题,用中国技术栽种的玉米每公顷产量最高达4.77吨。”
“我在去年9月到今年2月间多次接受示范中心的培训,中国专家工作很认真。”贝宁全国生产者协会联盟秘书长库努向本报记者表示,“采用中国技术,我地里面玉米产量从每公顷约800公斤增长到3.5吨。中国农业示范中心名不虚传!”
中国援贝宁农业示范中心正在计划上商业项目,希望在贝宁建起该国首家种鸡场。在中心的自动化笼养鸡中心,本报记者遇到了正在中心录制节目的贝宁国家电视台记者杰罗姆,他和同伴正在拍摄中心刚刚从荷兰引进的鸡苗,并不时向中国专家提出问题。在得知长满绒毛的雏鸡今年7月就能产蛋时,杰罗姆显得异常兴奋。
在即将结束对贝宁的采访时,中国援助贝宁棉花研究专家组组长吴恩记从博尔古省的帕拉库给记者打来电话:中国农业专家用滴灌技术在旱季种植的3亩棉花已长到40厘米高,有的已经开花。用中国技术提高贝宁棉花单产,并实现一年两季的希望已不遥远。(记者 张建波) 责任编辑:guanliyuan2
|